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重生之我为书狂TXT下载重生之我为书狂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为书狂全文阅读

作者:天下第一白     重生之我为书狂txt下载     重生之我为书狂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九三章: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辞,好狂的口气。”

    燕大讲师“方星剑”砰的一声,拍案而起。

    方星剑此前是燕大高材生,本硕连读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被燕大留校任教。

    一直以来,方星剑走在哪里都成为人们观注的对象,在学生眼里,他是男神。在领导眼里,他是年轻有为的讲师。在媒体眼中,他是燕大后起之秀,他是一切一切的骄傲。只是,最近一段时间,他这个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却是被水木大学一位新来的讲师给超过了。

    这个人,便是黄一凡。

    说实在,对于黄一凡,方星剑有很大的意见。他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像水木这种数一数二的学府,竟然会将这种流行小说作家吸收到学校里上课。而且,这家伙年纪比自己还小好几岁。

    当然,年纪不年纪倒是其次。

    在方星剑眼里,所谓的作家就是与那些歌手一样,所写的作品也与那些流行歌曲一样。最近流行了一段时间,未来就不一定流行了。这其实并不是这一些作家写作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会讲一个稍微不错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只是适合了当时的市场,并不是他写的故事真这么经典。如果不是,为什么这一些畅销小说作家只是写个几年,他就不畅销了呢?

    真有实力,完全可以一辈子畅销嘛。

    更不用说,对于黄一凡这种曾经写过网络小说的作者,方星剑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感。

    真正的学者,是那些做学术的高人,而不是靠这种写网络小说去唬弄人的家伙。

    只是,虽然方星剑心里对于黄一凡十分的不满。但他明面上又不能说什么,而且,自己没什么原因去批评对方,反而会被他人说自己是在嫉妒。更何况,黄一凡之前写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要知道,这八个字可是有着无比的魔力,当时他用马甲在网上批评了这几个字一下,瞬间,他的那个马甲就被成千上万的网友骂成狗。最后有人还要说是要人肉搜索他,差点将没方星剑吓个半死。

    不过,方星剑最终还是找到了机会。

    “哈哈,楚辞,你竟然敢说你写的是楚辞。”

    看着黄一凡写的那一首诗,方星剑大笑:“不作死就不会死,既然今天你想死,那我就成全你。”

    说罢,方星剑打开文档写道:“惟楚有才,这句话说的是楚国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人才。不管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方面,楚国在先秦时期都是最为顶尖。而文化,又是楚国最引人自豪的。其中楚国开辟的楚辞,地位只在圣诗之下,甚至可以和圣诗相提并论的楚辞……”

    洋洋洒洒,方星剑一口气写了2000多字讽刺黄一凡楚辞的评论。

    其中引经据典,一个小时写下来,方星剑大是满意。

    利用自己平时结交的关系,方星剑发给了媒体上的朋友,嘱咐他们当天晚上见报。

    当然,不只是方星剑,当一系列文学类专家,教授,学者得到有人写出了一首楚辞的消息之后,几乎个个都是愤怒而起,想也不想其他,提笔就是攻击起黄一凡。

    瞬间,在这一些专家学者教授文学类从业者同时发力之下,当天晚上数十家媒体报纸,先后刊登了一起“真假楚辞”的新闻报导。

    西都新闻报编辑“利任时”第一个抢先发声:“近年来,随着秋水先生复兴古诗运动的兴起,先后有不少文学爱好者研究起了古诗,并且,不少朋友还写了好一些唐诗宋词元曲。当然,我认为,不管是写唐诗体,还是宋词体,亦或是元曲体都是好的。可是,今天我却听到一位朋友说,有人竟然写了一首楚辞。

    朋友们,我不知道大家听了这一个消息之后是什么反应,起码我是被雷住了。有人写了一首楚辞,这就跟有人对我说,有人写了一首圣诗一样。若是模防一下唐诗,宋词的风格写写还是可以的,但随便写一首诗出来就喊这是楚辞,只能徒增他人笑话。笔者只能奉献那位朋友,不是什么诗都可以称之为楚辞……”

    光明日报特约作家“严照”亦在此时表示:“楚辞是什么,楚辞是我们心中的女神,楚辞是我们寄以最为美好向往的所在。我只希望这不是一个笑话,就像当年废话诗出现一样。如果这是一个笑话,我也希望不应该拿楚辞来开玩笑。”

    知名学者“张猛”亦通过文艺报评论:“或许我能够猜测,这位朋友是多么的喜欢楚辞。当然,其实对于国人来说,楚辞一直是如圣诗一般的存在,任何人都喜欢。但是,我们只想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水平,还是别往楚辞上靠比较好,因为,你可能还不够格。”

    ……

    “唉,这一些家伙的攻击力度实在是差了些。”

    看着各大报纸对于自己的攻击,黄一凡叹了一口气。

    这一些家伙说了这么多,其实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风歌绝对不是楚辞。

    至于为什么不是。

    他们也没有说出什么道理,反正就是不是。

    其实,楚辞这个词语与唐诗宋词一样,不是属于年代式的产物。真要细分这一些诗的话,应该是用什么类型诗体。比如,唐诗中的五言,七言等。而楚辞,一般称之为骚体。不过,对于大众来说,人们在欣赏阅读诗词的时候,一般都是以唐诗宋词楚辞这样的分类。

    而且前世黄一凡脑海里这一些诗本来就是楚辞,不将他们名正言顺的安上楚辞这个类别,黄一凡还真觉得可惜……

    想了想,对于这一些媒体上的攻击,黄一凡只写了一句:“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醒。如果大风歌不是楚辞,请问,你们能写出一首比大风歌更像楚辞的诗吗?”

    是的,只有一句。

    不管这一些家伙认不认可大风歌是不是楚辞,黄一凡只想问他们一句。这也是一句黄一凡估计他们看到会吐血的回答。(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四章: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无耻,下流,卑鄙。”

    看着报纸上黄一凡对于一众质疑者的回应,方星剑是气得吐血。

    开始的时候,方星剑对于黄一凡的回答也是不屑于顾。

    不就是作一首诗吗?

    难道就他黄一凡会作诗,别人就不会了。

    同样身为中文系讲师的方星剑,自认也是作诗好手。

    可是,当一看到黄一凡写的诗之后,方星剑便瞬间投降。

    风萧萧兮易水寒。

    大风起兮云飞扬。

    力拔山兮气盖世。

    虽然仅仅只有三首,但三首诗都是气势万千,别说是与其比肩了,哪怕就是读一读,也都让人止不住的敬佩。这还怎么写?如此诗句,方星剑自问自己作诗有一手,但看到这三首诗时,也是弃笔。

    只是,虽然弃笔,但方星剑却是不服。诗作得好有什么,自古以来诗作得好者并不算真正的大学问家。包括李天仙,真要说起来,方星剑亦将李天仙比作是当时的畅销小说作家,与现在的小说作家差不多,只会填词而已,也只是流行了他的诗而已。可是,不管方星剑心里多么不服,黄一凡这三首诗确确实实写得太牛叉了。

    不仅牛叉,而且,也确实有一些楚辞的味道。

    不过,再怎么有味道,要让方星剑承认这就是楚辞,那绝对不可能。

    想了想,方星剑走出门,前往了导师住处。

    方星剑博士生导师叫做程礼,程礼是燕大中文系的教授,二十几年前曾经参与过对“楚辞”的研究,他的《楚辞学》一直被认为是国内最具有权威的楚辞研究书目。而且,程礼教授还是地地道道的楚国北湖人,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前几年程礼教授还带着他对于楚辞的研究上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引起一翻对于楚辞考究的热潮。

    此时,导师程礼却是在书房练习书法。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书法上面,赫然写着这一行诗。

    看到这一首诗,方星剑却是说道:“原来导师也在关注那个黄一凡呀。”

    “嗯?”

    听到方星剑的话,程礼停了下来:“星剑,你对黄一凡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黄一凡写的并不能算是楚辞,甚至连楚辞体也都不能算,他只能算是还算是有一些气势的句子。”

    “哦,那么,理由呢?”

    程礼放下笔,淡定了喝了一口茶。

    “这个,这个……”

    方星剑尴尬的说道:“虽然暂时没有,但岂是随便一首诗就可以称之为楚辞?”

    “星剑,你这样做学术的态度可不好呀。”

    程礼摇了摇头,似乎对于方星剑的回答并不满意:“那个黄一凡我有了解过,这个人可不仅仅在写诗方面有才华,同样在文章创作方面也是好手。甚至,他在加州大学留学的时候自创过一种叫做十二星座心理学的东西,这个东西与我们中文学看似没有关系。但是,其实世界哲学一通百通,达到了这般高度不管是作诗还是写文章,其实都一样。”

    “那老师您的意思是黄一凡写的真是楚辞?”

    “呵呵,我可没这么说。”

    程礼呵呵一笑,随后又看了一眼自己写下的这一首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小家伙才是有的,但未免太傲。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好像说得天下就他一个人是明白人一样。星剑,你先回去吧。”

    挥了挥手,程礼先叫方星剑回去。然后,拿起笔,程礼写道:“楚辞,什么叫做楚辞?一直以来,学术界没有一个公断。大都学者只将那种大气优美,不拘格式,自成一体的诗体称之为楚辞。但是,真正的楚辞如果仅从这一点来判断,那任何诗体都可能被称之为楚辞。

    唐诗人“孙红景”言:楚辞也作楚词,属于楚国地方的诗词,这强调楚辞具有地方性。汉朝史学家班之称:楚辞应为楚歌,这与圣诗成集看起来一样,都是记载楚国歌曲词赋方面的内容。

    笔者一直做楚辞方面的研究,虽然有生之年未读过楚辞,但却从一些文献资料上总结出了一丝楚辞的特点,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前些天看了黄一凡小友创作了三首佳作,易水歌,垓下歌,以及大风歌。如果单从词作方面来看,黄一凡小友的诗作功力已达到大成之境,笔者亦是佩服。只是,如果单单将这三首歌当成是楚辞,笔者却是不赞同的。

    这三首作品,我认为虽然写得经典,但我认为最多只能算仿楚辞体的作品。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称之为楚辞。只是,这种楚辞与我们一直认为的楚辞却是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许并不仅仅只是艺术加工方面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纵然黄一凡小友天纵奇才,能根据汉朝历史背景写出如此以假乱真的诗作,但模防只能算是模防。

    如果黄一凡小友说自己写的是楚辞体诗,那么,笔者上面的话就自当没说。

    但如果黄一凡小友说自己的作品就是楚辞,那么,笔者说什么也要来说道说道的。

    另外,黄一凡小友三首诗作当中引用了一个看起来很创新的兮字。这种兮体读来虽是气势不凡,但兮体诗在“汉朝”之后引用甚少,并没有出过任何一篇引用兮体诗的名篇。我认为,这种“兮体”并不是楚辞格式中的词句,应该算是黄一凡小友的自铸伪词。

    最后补充一句,黄一凡小友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未免太小看了天下人。笔者虽然年迈,但眼睛没花,耳朵没耷,从不喝酒,一生干干净净,不知道是否我算不算是一个明白人。同时也不知道我这翻评价,黄一凡小友是否满意?”

    不得不说,专家就是专家。

    虽然这个世界并没有楚辞,但是,关于楚辞的一系列文献记载还是能找得到的。

    再加上程礼教授总结加工分析,这一篇评论的文章可是将黄一凡三首诗作彻底的给否了。

    本来,对于程礼的文章,黄一凡是认为有道理的。

    易水歌,垓下歌,以及大风歌。

    三首诗作当中,其实就“易水歌”最具有艺术魅力。

    这种艺术魅力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易水歌是在战国时期写的作品。

    而大风歌和垓下歌则是在汉朝时期,或者是汉朝初期时候写的作品。

    虽然楚辞在战国之后仍然在某种形容留传下来,但毕竟少了那一分原汁原味。

    就像现在很多人能写出经典的唐诗宋词,五言七言一样,但却很难写出像诗经一样的文体。

    其实也不是写不出诗经一样的文体,而是写不出诗经这种产生于先秦时期的那种独特味道。

    几千年了,别说写出那个时期的诗体了,你想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都困难。

    只是最后对于程礼评价自己的“自铸伪词”,黄一凡便有些恼火。

    我这是“伪词”吗?

    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将前世经典楚辞拿来与这个世界分享。

    不好好感谢我也就罢了,竟然说我这是伪词。

    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程礼”以一幅老学者模样的语气来教训黄一凡样子,黄一凡当真是不爽。

    要知道,这种装逼式的风格黄一凡一般是拿来教育别人的。

    如今被别人教育了一下,黄一凡能爽起来才怪。

    想罢,黄一凡便再度回应:“曾经我记得秋水先生说过一个井底之蛙的故事,我倒是认为,秋水先生可能话还没说完。秋水先生所要表达的,或许并不是‘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也许说的是‘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五章:很有秋水先生的风格

    “老师,您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这四项评价,可谓是完美的体现了楚辞的特点,说得太好了。”

    方星剑拿着报纸对着自己的导师程礼说道:“我感觉,这四项评价未来将成为评定楚辞的标准,仅凭这一点研究,其他的一些学者教授都要低老师您一筹。”

    “星剑,老师也是采集众长,这才总结出来的,也算不得什么。对了,那个黄一凡有什么回复没有?”

    “黄一凡呀,暂时没看到他的回复,可能是不敢回复了吧。”

    一边说,方星剑一边翻出南方新闻报:“有老师您这个楚辞大家在这,这小子哪怕想回复估计也不好意思了都。如果不是南方新闻报一直力捧他,我相信,鬼才懒得理他所谓的楚辞。这世间根本就没有楚辞嘛,他还真好意思说。”

    “说是这么说,但其实那位小家伙写的诗还是蛮好的,如果能走上正道,未必不能在未来成为一方大家。”

    “呃,老师,您这么看重他?”

    方星剑有些惊讶,“咦,这小子竟然真回复了。”

    说完,方星剑却是看到了南方新闻报上黄一凡的一篇文章。

    “哦,他写的是什么,念给我听。”

    “是,老师。”

    方星剑点点头,但心里却是不屑。

    之前这家伙能够如此嚣张,只怪自己对于楚辞方面研究太少,现在面对导师这样的楚辞大家,方星剑却是想到,这家伙不回应就罢了,一回应,改头我就写他欺世盗名。哼,想抛出一个楚辞提高自己的名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搞学术也太简单了。

    要知道,自己可是教了好几年的书,也只是被人夸一下,在学术领域却是半点也冒不出头。哪怕自己的导师,也是花了几十年对楚辞的研究,这才成名。他倒好,竟然搞起了歪门邪路。

    摇了摇头,方星剑却是知道,这一些写畅销小说的作者都一样。与明星差不多,以为自己写了一部畅销书,以为靠自己弄出一个什么话题就能成名。可是,在学术领域,不好意思,全国的专家学者教授,并不认这个。没有真正的实力,靠弄出这些噱头,半点用也没有。

    将脑海里对黄一凡鄙视的念头抛开,方星剑念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仅仅只是念出一句话,程礼突然一震:“等等,星剑,这一句话再念一遍。”

    “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方星剑重复的念了这一句。

    “这小子写文章的功力真不是盖的。”

    重复念了一遍之后,方星剑心里暗暗骂了一句,对于这句话亦是很佩服。

    对于井蛙不能跟他说海,因为他不知道海是什么样子。

    对于夏虫不能跟他说冰,因为夏虫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冰。

    脑海里只是一翻译,他便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也很有意思。只是,当看到导师无比凝重的脸之后,方星剑突然尖叫了一声,“老师,这句话明明是讽刺我们呀。”

    什么“井蛙不能跟他说海,因为他不知道海是什么样子。夏虫不能跟他说冰,因为夏虫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冰。这只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真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井蛙受到了空间的限制,夏虫受到了时间的限制,时间与空间双重限制之下,两者便显得目光短浅。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能跟井蛙说海,也不是不能跟夏虫语冰。不是不能说,是说了没用,说了他们也听不懂。

    这不是说他们是井蛙吗?

    这不是说他们是夏虫吗?

    这不是说他们见识浅陋,说他们目光短浅吗?

    无比的讽刺却是扑面而来。

    “好一个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此时,坐在边上的程礼教授却是赫然站了起来:“三天之后,我便亲自去你们水木拜访拜访,我倒要看看,是你是井底之蛙还是我是井底之蛙。”

    ……

    “既然程礼教授是楚辞学的专家,那么,下个星期一,我将在水木开设三节楚辞课。到时,我倒是很想请程礼先生评价一下,我是自铸伪词,还是自铸伟辞……”

    办公室内,培进拿着南方新闻报,念起了黄一凡写的文章。

    “自铸伪词,自铸伟辞,伟是传大的伟,辞是楚辞的辞。虽然仅仅只是两字之差,意思却天差地别。牛,牛,牛,小黄,对于你,我算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幸好当时悔过的快,如果不是,一直跟你斗,我不得被你虐死才怪呀。不过,三天之后,你真打算开讲座吗?”

    “是呀,不开估计他们又来骂,好像他们个个都是楚辞学专家一样。”

    黄一凡伸了伸手,无奈的说道。

    “可是,你这一篇文章下去,恐怕到时候一干个专家学者都会来砸你的场子。你的讲座上的好那还罢了,若是上得不好,恐怕……”

    后面培进已经不敢去想。

    别看学术界的争论不温不火,有的只是动动嘴皮子。

    可是,一但真打起来,搞不好就声败名裂。

    “放心啦,大不了这书不教了。”

    黄一凡倒是很宽心,笑笑说道。

    “你这小子,我们水木可没赶你走哦。”

    正说着,这时,办公室内主任“刑艺”与“孔书俊”却是走了进来。

    “一凡小友,之前你不是挺淡定的嘛,怎么一碰到学术争论的时候,竟然这么冲动起来。不过,你那句“自铸伟辞”我喜欢,够胆量,有魄力,很有秋水先生的风格。”

    孔书俊一边笑,一边拍拍黄一凡的肩膀。

    “孔教授,我就说嘛,自铸伟辞,简直牛得一逼,换做是我,半个字也不敢提呀。”

    看到两人前来,培进亦是接话说道。

    “孔老,你就别夸这小子了。”

    边上的系中任刑艺走到黄一凡身前,略带严肃的说道:“之前你与媒体上这一些人的争斗我就不管了,虽然想来批评批评你的,你这夏虫不可以语冰之类,那可是一枪将一大堆人给骂了。不过,反正一切都发生了。不过,我想问的是,三天之后你的讲座有把握吗?”

    对于黄一凡,刑艺这是又爱又恨呀。

    爱的是这家伙可谓是水木最有才的一位讲师,而且也是最年轻的一位讲师。

    先不说原来黄一凡在水木搞出来的动作,就说现在黄一凡整出来的一句侠之大者,却是将一众人士的目光关注到了他们水木,关注到了他们水木大学。特别是,当刑艺从小道消息那里知道前些天有一位首长来了水木见黄一凡的时候,刑艺那可是激动的一晚上都睡不着觉。

    可是,黄一凡虽然有才,但有才也任性呀。

    就像之前写武侠一样,你写就写呗,但你喊什么“香江武侠,不过如此”做什么?

    好在这家伙也有才,后面自己的射雕一出,香江武侠也确实不过如此。

    但尼玛现在又来,虽然换了一个口号,但却将那些专家给骂得够呛。

    井底之蛙。

    这可是当初秋水先生开骂的经典故事呀。

    “刑主任,放心,虽然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至少有八成把握。”

    “好。”

    刑艺点头:“有八成把握已经够了,如果后面实在是顶不住,我找人帮你一把。”

    “呃,刑主任,找谁呀?”

    黄一凡奇怪的说道。

    “这个呀,暂时保密,就看你表现了。你表现得好,那人估计就不出手,你若是表现不好,也只能请那位老人家了。”

    刑艺说得很神秘,培进与柳叶都是不解,只有孔书俊似乎猜到了什么。不过,亦是不点破。

    “好了,黄老师,这几天你好好准备,我们就不打扰你了。”

    跟黄一凡交待了几句,刑艺与孔书俊却是离开。(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六章:白玉堂大龙

    “秋水先生,能不能帮一个忙?”

    晚上,黄一凡回到公寓楼,这时,刑艺给黄一凡的另一个笔名秋水发了一条信息。

    “什么忙?”

    “不知道秋水先生对于楚辞有没有研究?”

    “有一点,怎么?”

    “太好了,秋水先生,事情是这样的……”

    一翻交流,黄一凡总算是明白了。

    原来这个刑艺说找人帮忙的,竟然是自己另一个笔名秋水。

    黄一凡有些泪流满面,只好点头敷衍过去,说是关键时刻需要帮忙的话,一定会出手。

    这肯定的。

    黄一凡就是秋水。

    秋水就是黄一凡。

    别看秋水几年不露面,若是自己本尊出了什么问题,秋水分分钟出现在你面前。

    随即,也没有与刑艺多聊,黄一凡用心准备着接下来的讲座。

    其实对于一般的讲座,黄一凡哪需要准备这么久。

    只是,因为关系到楚辞,一切都不一样了。

    楚辞虽然对于普通民众影响一般,有一些民众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楚辞。但是,楚辞对于那些文人,对于那些文学界的人士来说,楚辞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简直与诗经圣诗一样。

    也正因为楚辞无比显著的地位,这三天时间,一系列文学类的媒体仍是议论的沸沸扬扬。

    有评论黄一凡写的“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者,认为这两句话虽然写得十分的有哲理意味,也很有秋水先生写井底之蛙的风格。但是,秋水先生是秋水先生,秋水先生敢叫他人井底之蛙,但并不代表随便一个人也能这么叫。

    也有媒体评价黄一凡还是太年轻了,太过于年少轻狂,不将天下人放在眼里。

    当然,也有媒体很是期待三天之后的讲座。一方面他们倒是很想看一看黄一凡怎么上这堂楚辞的课,另一方面,他们也想看一看黄一凡到底该怎么收场。要知道,这一些媒体可是知道,三天之后的那堂讲座绝对不仅仅只是一堂讲座,这或许是楚辞学术界的争锋。

    成者黄一凡一脚踏入学术界,成为学术界的新秀,败则黄一凡可能将成为整个学术界的笑话。

    转眼时间,三天很快就已过去。

    一众媒体,以及文学界的人士先后来到水木。

    当然,还包括一系列各家报纸的媒体记者。

    “哇噻,水木中文系院长“李义博”也到了,看来水木蛮重视那个黄一凡的。”

    几位背着相机,带着话筒的媒体记者对着场地卡卡不时拍照,不时交谈说道。

    “什么重视不重视,估计是来震场子的,万一到时候那个黄一凡无法收场,有他们在,自然好处理一些。”

    “说的倒也是,李义博是水木中文系的院长,也是学术界德高望重的大家,有他在场,哪怕最后黄一凡无法收场,估计也能稍微挽救。”

    “呵呵,那可不一定。这一次我得到消息,据说除了燕大的程礼教授会参与这一次讲座,还包括燕大的罗庆同教授,史进教授都会来。另外,复大的卢升平教授也来了。。”

    “我靠,程礼,罗庆同,史进,卢升平,这简直是楚辞学的大家都来了,黄一凡这要是没有说出个一二,这小子估计要完。”

    “可不是。你想想,这几人都是楚辞学的专家,哪能让他人抢了自己的头衔。我看呐,今天有戏看。”

    正说着,此时,刚才几位媒体记者口中所说的几位教授却是一一入场。

    几人相互看了一眼:“兄弟们,上,先去采访一下。”

    “程礼教授,您好,没想到,您还真来呀。”

    几位教授刚刚入座,采访的媒体记者就已来到。

    “说来就来,我什么时候会说假话。”

    对于这一些媒体记者程礼并不反感,反而今天他还很乐意接见这些记者:“如果不来,说不得有人还说我们是井底之蛙,被人笑话呢。”

    “呵呵,程教授如果是井底之蛙,那我们这些是什么呢。”

    这一些媒体记者与程礼他们平时也打过交道,虽然是采访,但却与平时聊天一样。

    “罗教授,刚才你一进来我就看到你了,对于这一次黄一凡有关于楚辞的讲座,您有什么看法?”

    “我没什么看法,如果要说看法,那就是和你们说的一样,不是什么诗都能称之为楚辞。”

    罗庆同笑呵呵,似乎显得不在意,但言词却充满着无比的讽刺。同时,边上几位教授亦是点头:“说的不错,如果随便写首诗就是称作是楚辞,那要我们这一些人来做什么?”

    几人先后采访完毕,几位媒体记者又转向了水木方阵。

    “李院长,好久不见,没想到您也出席这一场讲座,能问您几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

    “请问,您认为黄一凡讲师此前写的三首诗作是否算得上是楚辞。”

    “这个问题我想黄一凡讲师会给我们答案。”

    李义博并不想回答这个有些尖锐的问题,同时,经常与媒体记者打交道的他却是说话非常老道:“不过,我却是认为,这几年学术界太平静了,很多人迷信于专家的说法,认为专家说的就是对的,专家说的就是真理。我认为,要想学术有所进步,应该有更多的声音出现。黄一凡老师虽然年轻,可能也有些年少轻狂,但我想,学术界要的就是这种激情。”

    “李院长说的是。”

    几位媒体记者心里暗骂了一句老油条,随便又再问了几个问题之后便转身采访起另一群前来听讲的学子。

    “几位同学你们好,你们都是来听黄一凡讲师的楚辞讲座吗?”

    “是的。”

    “不知道几位同学对于楚辞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同时,对于今天的讲座,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记者将话筒交给一位带着眼镜有一些胖胖的学子:“好激动,第一次被采访,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来参加黄一凡先生的楚辞讲座。虽然我对楚辞没有太多的研究,但我相信,今天黄一凡先生绝对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最为完美的解答。”

    “等等,你叫黄一凡先生?”

    “是的,因为黄一凡老师就像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家一样,所以我们一直都称黄一凡为先生。”

    “好吧,你们的称呼真热情。”

    “对了,记者先生,我还能说几句话吗?”

    “当然可以。”

    “谢谢。”

    带眼镜的胖胖学子突然站了起来,对着镜头说道:“白玉为堂金作马,大白,没想到吧,在你的学生里面,还有白玉堂的弟子。不过,大白,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你当年的小说让我痴迷,你现在的大师气质更让我顶礼膜拜。现在,我跟随着你的脚步来到了水木大学,并且成为了你真正的弟子。我是樊大龙,大白,你还记得吗?”(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七章:楚辞:正式开讲

    “小黄,一会我还有课,不能去参加你的讲座了,抱歉。”

    不知道是不是不打不相识,培进与黄一凡最近关系越来越好,此时,在黄一凡准备前往大阶梯教室正式开讲的时候,培进拍了拍黄一凡说道:“不过,我相信你。加油,希望这一次你能打出我们水木的名气。”

    “谢谢,我会的。”

    黄一凡点点头,回道。

    “黄老师,唉,一会我也有课,也不能参加你的讲座。但不管怎么说,我看好你。”

    一边的柳叶也是说道。

    “谢谢柳姐,你们放心吧,我这就去了。”

    点点头,黄一凡准备了一下资料,便往大阶梯教室而去。

    此时,大阶梯教室早已坐满了前来听讲的观众。

    黄一凡一进教室,便已感受到了各种目光看向自己。

    有欣喜期待的,那是黄一凡的学生。

    也有加油鼓励的,是水木中文系的几位领导教授。

    当然,也有冷笑看着自己的,是燕大几位教授。

    另外还有看起来是来这里看戏的,是那一些不知道是哪家媒体报纸的记者。

    几种目光混在一起,黄一凡坦然一笑,将资料放在讲台,正式展开讲座:“各位,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黄一凡,水木中文系古典文学课讲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讲座,是关于古代诗歌赏析,楚辞的赏析……”

    黄一凡一翻开场白之后,整个讲座就已开始。

    虽然现场有不少是来准备找黄一凡麻烦的,不过,开头几分钟整个阶梯教室倒是难得的安静。或许这会儿大家都想先看看黄一凡的讲课水平。

    “这小子讲课的水平倒是不错。”

    听了几分钟的讲座,燕大教授“程礼”点了点头说道。

    “气质也不错。”

    罗庆同也是说道。

    “不过可惜了。”

    卢升平却是在边上摇摇头。

    众人都知道“卢升平”说的是什么,各自相互看了一眼,这时,坐在边上早已越越欲试的方星剑却是小声的说道:“各位教授,你们放心,一会我将第一时间质问黄一凡。”

    “泱泱华夏,魅力芬芳,诗词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早期原始时期,我们就可以看到诗歌的踪迹。随后至春秋战国,诞生了一切诗作的源头圣诗,后经汉朝的汉赋加以发扬光大,直至唐诗达到最巅峰……细数下来,我们不免惊叹,诗词的历史似乎就像国家的历史一样,先后经历圣诗,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直到现代的现代诗。不过,在我们回忆历史之间,我们却是不难发现。在圣诗与汉赋之间,似乎还有一种诗体。

    没错,这种诗体叫做:楚辞。”

    说到这里,黄一凡习惯式的准备与学子互动,直接问道:“各位同学,不知道大家有谁知道,什么是楚辞,楚辞又是什么,什么样的诗才能称之为楚辞?”

    “黄一凡先生,我认为楚辞就是那种看起来很有气势,很高大上的诗。”

    对于黄一凡的提问,很快,台下一位学子站起来说道。

    “呵呵,楚辞确实高大上,但这样的评价倒是显得更为的模糊。”

    “黄一凡先生,我认为楚辞就是忠君爱国的诗词。”

    “何以见得?”

    “因为楚国有一位大诗人屈子,据说他写了很多很多的楚辞,但因为楚国国王不听他的劝建,然后屈子便将他一生写的几十首楚辞一块投江自杀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子,于是便有了端午节。”

    “忠君爱国倒是楚辞的一大特点,但这个特征未免太宽泛了,难道不写忠君爱国的诗就不是楚辞了?”

    黄一凡笑了笑,回道。

    “黄一凡先生,我认为楚辞应该与圣诗差不多。”

    “如果差不多,那为什么楚辞要叫楚辞,不叫圣诗?”

    随后,又是一干学子站起来回答。

    但可惜,回答的都只楚辞的一些皮毛。

    不过,想想也是。别说是现在楚辞遗失的华国了,哪怕前世楚辞仍存的中国,若是对一些学子问道什么是楚辞,估计也没有几个学子能够回答得出。

    “好了,这个问题暂且就此结束。事实上,关于什么是楚辞,整个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答案。”

    这并不奇怪。

    虽然有很多的文献提到楚辞,但提到是一回事,失传又是另一回事。你见都没见过什么是楚辞,自然,哪怕学术大家再牛,也无法具体的去解释什么是楚辞。最多,他们只能推测出一些楚辞的特征,但是,具体到什么是楚辞,各家仍有争论。只是,当黄一凡说到“关于什么是楚辞,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一句话时,坐在台下的方星剑找到机会,却是站了起来:“黄老师,谁说楚辞无公断,想必是您太孤陋寡闻了吧?”

    “哦,方老师,我孤陋寡闻了吗,什么时候学术界对于楚辞有了公断?”

    方星剑是燕大中文系的讲师,燕大与水木虽然不是同一个学府,但两个学校交流合作良多,同是中文系讲师的黄一凡却是认识方星剑。

    “正戏来了。”

    此时,扛着摄像机的媒体记者兴奋起来,纷纷将注意力放到方星剑与黄一凡的比拼上。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这便是楚辞的定义。”

    戏看着黄一凡,方星剑念出了导师“程礼”教授之前总结的楚辞定义。

    “方老师,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这四个定义是你导师,也就是程礼教授提出来的吧,什么时候成为了学术界的公断?”

    “哈哈,黄老师,我看你还是提前下课多备下课再来开讲吧。昨天楚辞学研究机构正式搬发了楚辞学的定义,做出什么是楚辞的解释。而程礼教授的四个定义,也就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便是区分何谓楚辞的标准。”

    说到这里,方星剑不时转头,看向了各个位置的媒体记者。

    与此同时,各方媒体记者也在此时不断将镜头对准了方星剑与黄一凡。

    瞬间,阶梯室教室一片议论声。

    看上去,仅仅只是一个回合,方星剑就将黄一凡秒杀。

    有着急的。

    有担心的。

    也有幸灾乐祸的。

    整个讲座变得无比的尴尬。

    “噢,原来是这样。”

    只是,站于讲台的黄一凡却是稍稍有些惊讶,但只是一会儿之后却又是淡定了下来:“原来几位教授真是有准备呀,在来听我讲座的时候就已经联合申明将一份楚辞的定义给发了出来。”

    看着方星剑身后的程礼,罗庆同,史进等人,黄一凡心里骂了一句。

    这些家伙还真个是无耻的。

    为了整自己,他们竟然公器私用。

    不过,自己这会儿也没处与他们计较这些,他们这些家伙本来就是楚辞学协会的代表。那个“程礼”还是楚辞学协会的副会长,加上罗庆同,史进这一些楚辞学协会理事……一干专家联合申明,便直接将“楚辞”定了性。

    这份手段,也算是厉害了。

    想了想,黄一凡说道:“那既然如此,按这四个标题,我此前写的三首诗,除了易水歌之外,剩下的两首应该算是楚辞了。”

    三首诗分别是垓下歌,大风歌,易水歌。

    垓下歌说的是项羽,楚国人,应该算是楚辞,

    大风歌说的是刘帮,也是楚国人,也算是楚辞。

    只有易水歌写的荆轲不是楚国人,而是卫国人,说的也不是楚国的事,不能算是楚辞。

    “黄老师你不要辩解了,垓下歌和大风歌说的都是秦朝之后的故事,那时楚国已经被秦灭亡,虽然项羽与刘邦都算是楚国的后裔,但已不能算是楚国人。同时,这两首诗说的也不是楚国发生的事,自然不能算是楚辞。不知道,黄老师您还有什么话说?”

    方星剑一边说,一边微笑的看着黄一凡,嘴角里带着讽刺。

    他倒要看看,自己这翻话之后,这家伙该如何收场。

    不过,黄一凡似乎并没有顺着他的话回答,而是突然说了一句:“方老师,你直接就说这几首诗是我写的,现代人不可能写出楚辞不就得了,何必与我解释这么多呢?”

    黄一凡滩了滩手,无奈的说道。

    “黄老师,我可没这么说。”

    “那前几天方老师在燕京报上的评论,又算是怎么回事?”

    “这个……”

    方星剑一时语塞。

    前些天的时候方星剑的确是写过一篇批评黄一凡的文章,只是,因为单纯的只是批评,加之当时自己其实对于楚辞也没有太多的研究,也拿不出什么依据,便平白的直接否认黄一凡的诗不是楚辞,并且不相信现代人能写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楚辞。为此,自己的导师“程礼”还骂了他,说这不是做学术该有的态度。

    只是不想,正当方星剑准备逼得黄一凡下不了台的时候,黄一凡突然反咬一口。

    一瞬间,方星剑却是有一些后悔,早知道叫别人代替自己前来参加这一次的讲座好了。

    但这已不可能了。

    方星剑哭丧着脸,本想逼黄一凡下不了台,没想到,最先下不了台的却是自己。(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八章: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带丘墓

    “黄一凡老师纠结着这个小问题不放,未免太心胸狭窄了吧。方星剑老师固然有错再先,但是,这仍不能证明你写的作品就是楚辞。”

    就在方星剑下不了场之时,坐在一边的程礼却是咳嗽了一声,解围说道。

    “程礼教授说的对。”

    黄一凡点点头,刚才只不过是杀一杀对方的锐气,黄一凡还真没有将方星剑放在眼里。况且,这种风格也不是黄一凡做学术的态度:说道:“刚才方星剑老师提到程礼教授的楚辞四标准,我对此欣然敬佩。”

    这倒不是作假。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这四个楚辞标准确实总结的很有道理,而且也很具有学术性,也非常容易让人记住,这对于楚辞的推广与研究有着巨大的好处。不过,如果黄一凡认可了这四个标准,那这节讲座就没法开展下去了,想了想,黄一凡说道:“不过,这四个标准是否真是楚辞的标准,我认为,那可不一定。”

    “黄一凡老师,这可是楚辞学协会联合申明的楚辞标准,你对此难道有什么怀疑吗?”

    程礼边上的罗庆同却是插话说道。

    “难道不能有怀疑吗?”

    黄一凡反问:“真理往往在某些特定的空间区域都可能成为谬论,更不用说文学性的标准,这种标准在我看来,其实太过于牵强。”

    “牵强?黄一凡老师,我倒要听听你之谓的牵强指的是什么。如果说不出个一二,呵呵……”

    程礼虽然表面上还算客气,但内心已然愤怒。几十年来,从来都是别人接受他的观点,这种公然怀疑权威的挑衅,是程礼不能接受的。更不用说,自己的楚辞四大标准刚刚获得了楚辞学协会的通过,没想到,这个黄毛小子竟然还不承认。

    “程礼教授,你仔细听好了。”

    看到程礼一幅威胁自己的样子,黄一凡也是怒了。

    不过,到底自己还是在开讲座,虽然心里愤怒,但表面上却未表现出来:“从背景上来说,楚辞的确是发展于楚国的一种方言诗歌,这种诗歌大部分记载的是楚国的风土人情,国家大事等等。但是,这只能说大部分。不知道各位教授是否还记得一首山歌——徐人歌。”

    徐人歌。

    黄一凡只是一提到徐人歌,程礼便感觉坏了。

    怎么忘了还有徐人歌。

    只是,对于大众而言,暂时不少人却是并不知道什么是徐人歌。

    但不知道不要紧,如果都知道,要黄一凡来开讲座做什么。

    提出徐人歌之后,黄一凡便解释说道:“楚辞虽然没有失传,但仍以某种表现形势流传了下来。这种流传下来可以通过文献的考据,通过各类文献的考据,我们能够知道华夏还有一种可以和圣诗相媲美的诗歌,这种诗歌便叫做楚辞。而在这一些文献当中,最为能证明楚辞存在的,便是楚国流行的大量山歌,其中《徐人歌》便是文献记载的一首非常流行的山歌。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带丘墓。】

    站在讲台,黄一凡缓缓吟唱了这一首诗歌。

    “好诗。”

    这首《徐人歌》只是一念出,台下一干学子便鼓掌大叫道。

    这首诗歌虽然没有易水歌之类的看起来这么的霸气,但读来仍是韵味十足。

    “黄一凡老师,这不是徐人歌吧。”

    程礼反问说道。

    “噢,对,我刚才念的诗不算是真正的徐人歌,是我自己随便写的。反正真正的徐人歌也失传了,大家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我写了一首只是让大家欣赏一下。”

    又是传来大笑的声音。

    “但是,不管我这首徐人歌是不是我自己写的,但在楚辞里面,徐人歌却是真正的存在,不是么?”

    “哼……”

    程礼选择不回答。

    黄一凡也不管程礼,继续自己的讲座:“虽然这首山歌具体写的是什么,至今已经无从可考。但是,大致意思还是知道的。他说的吴国“延陵季子”带着宝剑出使晋国,路过徐国时遇到徐君,徐君非常喜欢季子的佩剑,但不好意思开口索要。季子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因为还要出使他国,不便立即解剑相送,想等回来路经徐国时再相送。不料回来时徐君已死。季子凭吊了徐君之墓后,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的人问季子:“徐君已死,为何还要送给他佩剑?”季子回答说:“当时,我心里已把佩剑默许给他了,只是不便相送,现在岂能背信弃义,违背自己心中许下的诺言。

    徐人歌自然赞赏的是季子恪守诺言的美德,但是,徐人歌一说的不是楚国的人物,是吴国,季子是吴国的皇族。二说的也不是楚国的事件,徐人歌是在徐国的土地上发生的事件,三说的更不是楚物。但是,这一首徐人歌仍然被例朝史学家认为是经典楚辞之一。我不知道是诸子史家的定义更强呢,还是程礼教授的定义可以否定诸子史家的论断。”

    说到这里,黄一凡停了停,看向了程礼。

    与此同时,台下的一些学子,观众也看向了程礼。

    不言而喻,此之前程礼所说的楚辞四大标准,但这会儿却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一首徐人歌,他就不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可是,他却仍然是楚辞。

    “徐人歌虽然说的不是楚国发生的事,也说的不是楚国的人物,但仍然属于用楚国方言写的歌曲,也就是仍在书楚语,所以,徐人歌仍然属于四大标准之例。”

    看着一众人士看向自己,程礼辩解说道。

    “那这么说,程礼教授您的楚辞四大标准不是合在一块,而是单独分开,只要符合其中一项条件的就可以是楚辞,是么?”

    “是的。”

    程礼点头说道。

    “呵呵,程礼教授,你们楚辞学协会的标准原来可以不断完善的呀,这倒是值得赞扬。”

    黄一凡说完,台下一众学子便是传来了些许笑声。

    这哪是什么赞扬,分明是赤果果的打脸呀。

    之前你不说四大标准是可以分开,现在一看到有一个例外的徐人歌便赶紧说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楚辞……这简直是变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这样的标准,一众学子只能说呵呵了。同时,对于所谓的楚辞学协会更是鄙视了一句:“靠,原来一直觉得楚辞很牛逼,连带着我也觉得楚辞学协会也很高大上。现在来看,这一些都是什么人呀。”

    “是呀,我是明白了,这一些专家别的本事没有,一但有人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便怒了。就像黄一凡先生说他写的诗是楚辞一样,想来也是因为黄一凡先生写的诗不符合他们的标准,他们便认为黄一凡先生的诗作不是楚辞。”

    台下不少学生窃窃私语,虽然声音不大,但也传了不少进入程礼等一些来自燕大教授的耳中。

    而在另一边的水木大学的几位领导,倒是笑看着程礼等人。

    虽然他们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发表意见,但这翻注视却让程礼等人更是尴尬。

    “黄一凡,标准向来没有绝对的标准,全球所有的标准也都是随着时间的推后,每年不断的完善。再说楚辞失传千年,后人能总结出这几个标准已经非常的不容易。虽然此前程礼教授并没有细讲这四个标准,但其实四大标准已经包括了像徐人歌这样的山歌。而且,向来文学类的定义不像数学一样,1+1就等于2,文学类的定义也只能定义一个大概。只要各类诗作大概是这个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都是可行的。”

    程礼脸色有一些不好看,这时,复大的罗庆同却是声授程礼说道。

    “所以我才说值得赞扬嘛。”

    看到罗庆同说话,黄一凡回道。

    这一句回答,更是让不少学子忍俊不禁。

    打脸呀,打脸,之前打了一次,现在又来一次。

    “如果这个讲座就是耍皮子厉害,我想,这个讲座也没什么意义。”

    听到众人大笑,罗庆同也发现自己好像掉进了黄一凡的语言圈套里面,冷哼一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不过,对于罗庆同的说话,黄一凡也懒得与他们计较,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也觉得耍嘴皮子没什么意义,那么,我们继续。”

    学术争论不是掐架。

    学术争论也不靠耍嘴皮子。

    既然这一些家伙不服,那么,我就说到你们真正的服气。(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九章:精彩的学术争论

    “刚才说到程礼先生的四大标准,为什么我会质疑四大标准呢。除了刚才我找出来的一条例证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标准实在是太宽泛太宽泛了,几乎相当于没有标准。”

    在开这次讲座之前,黄一凡便对于楚辞有了经心的准备,虽然程礼弄出来的“四大标准”让黄一凡稍稍有些惊讶,但凭着对于楚辞的理解,他仍找到了回应的理由:“我知道几位教授可能又会不同意我的观点,不同意不要紧,等我将把话说完。”

    看了程礼似乎又要准备反驳自己说的话,黄一凡说道:“为什么说四大标准等于没有标准,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个词来解释的话,比如,什么是唐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解释为书唐语,作唐声,纪唐国,名唐物?

    是的,如果真按这样的标准,关于楚辞的四大标准也可以套到唐诗宋词当中去。可是,我们现在想想,难道唐诗就是这样的特点?

    不,不,唐诗宋词不仅仅有这一些特点,他还有其更为重要的特征——格律。

    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不管是平还是仄,如果不讲唐诗宋词的格律,那么,我们便不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唐诗宋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看起来是评价楚辞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只强调楚辞的背景,并不强调楚辞的本身,我认为,这四大标准根本就不是标准。”

    不过,对于黄一凡的质疑,燕大教授程礼也不是等闲之辈,在黄一凡强有力的辩解之后,程礼却是说道:“黄一凡老师,其实在来参加你的讲座之前,我就知道你会拿“格律”来反击此前我提出来的楚辞四大标准。但是,千年以来,楚辞早已失传,关于楚辞具体的格律已无从研究。太史君公羊望称,楚辞有四言五言,也有六言七言,甚至八言九言十言……句式灵活多变,表现形式如江河之水,没有痕迹。

    汉朝著名史学家“班寻”亦认为,楚辞与华国各类诗体都不相同,而是更为活泼绚烂,且篇幅较长,认为楚辞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有一些像汉赋,但又不是汉赋,类似于古典散文,但却比古典散文更为有意境。所以,综合来说,楚辞并没有绝对的格律。单纯从格律上去定义何为楚辞,基本不太可能。”

    “我倒不认为楚辞没有格律,万事万物皆遵循一定的规律,写诗作词也一样,没有格律就没有诗词,现代诗为什么发展如此缓慢,其实与没有格律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我们现在不是讨论现代诗,我们说的是楚辞。我们知道,楚辞的产生背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楚辞之上则是圣诗,圣诗之上则是原始诗集。其实不管是圣诗还是原始诗集,他们都已经有具体的格律。如圣诗一般采用四言,并以押韵对仗的方式层层递进,增加语感。楚辞起源是在圣诗之后,为什么圣诗有格律,楚辞却没有格律呢?不仅如此,除了圣诗之外,华国几乎所有的古诗词都有格律,难道,楚辞是例外吗?”

    黄一凡与程礼争锋相对。

    你一言,我一语。

    一个是楚辞学大家,一个是后起诗词新秀。

    一个是燕大教授,另一个是水木讲师。

    两者虽然身份相差悬殊,但此时却表现出势均力敌之感。

    “精彩。”

    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台下瞬间爆发出阵阵掌声。

    虽然楚辞的辩论并没有结束,但两者争锋相对的辩论却让一众看客看得大为过瘾。

    没想到学术辩论竟然如此精彩。

    特别是那一些学生,对于两方引经据典的攻击,简直看得有一些呆了。

    心中却是暗道,两方的学术功底竟然如此之强。哪怕他们这一些不懂楚辞的,但是,在两者不间断的辩论之下,他们已然渐渐有一些懂得了楚辞的概念。

    同时,这放在水木这一边校方领导眼里,也是松了一口气。虽然暂时两方都没有分出个胜负,但是,看到黄一凡不仅能够坦然回应,而且还能够在学术如此之强的“程礼”争论当中发起攻击,心下却是不再那么担心。

    不管这一场讲座最后结果怎么样,哪怕黄一凡输了,料想也不会对黄一凡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进一步提升黄一凡的名气。毕竟,不管怎么说,黄一凡以仅仅只有20来岁的年纪却能与燕大楚辞学的教授侃侃而谈,这份魄力以及这份学术功底,当真是不凡。

    这在那些媒体记者眼里,亦是收回了此前小视黄一凡的看法。

    原来还想来看戏,现在看来是没指望了。

    黄一凡比之他们意想当中的还要强大。不,简直强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不过,这不是更精彩吗?

    虽然看不到一边无法收场的大戏,但两方如此精彩的学术辩论亦让一干媒体记者大饱眼福。

    “我认为黄一凡老师你的观点也有道理,楚辞或许也有格律,只不过因为失传,我们并没有掌握罢了。但是,也正因为楚辞已然失传,单纯的去研究楚辞句式上的格律,我认为这是舍本逐末,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如果黄一凡老师就是如此坚信楚辞有格律,那么,我想请问,楚辞的格律是什么?五六还是六言,押韵还是不押韵,与平仄是否有关系……你不会说,楚辞的格律就是你之前发明出来的兮体诗吧。”

    辩解到这里,程礼也收回了轻视黄一凡的目光,心里却是暗暗说道:“这小家伙也算是厉害,对于楚辞的研究也许并不在自己之下,不过,到底还是傲了些,太没将他们这一些权威放在眼里。你以为,我们这一些楚辞学的专家就是那些网上传言的“砖”家吗?”

    “咦,程礼教授,您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格律就是与“兮”体格式有关。”

    黄一凡小小的有些惊讶的回道。

    这倒是让程礼有些哭笑不得:“兮体诗就是楚辞的格律,你确定?”

    如果兮体就是楚辞最为重要的格律,那岂不是说他之前写的楚辞还真是货真价实的楚辞。

    如此一来,那么,哪怕我们知道黄一凡此前写的三首诗是现代人写的,从根本上已经不能算是楚辞,但是,因为他的重要发现,因为黄一凡考据出了楚辞最为核心的“格律”问题,将楚辞学的研究彻底的更进一步,那么,到了那个时候,哪怕你不想承认你也得承认。

    因为那个时候已不是承不承认的问题。

    不管你承不承认,只要被黄一凡证实兮体诗是楚辞的格律,他便是楚辞学的最高权威。

    就像他们可以搬出四大标准一样,哪怕你想要否认,你都不一定有没有这个资格。

    “确定。”

    黄一凡无比确定的说道。

    可以说,楚辞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加入了“兮”字。

    没有兮字,他就是不完整的楚辞。

    没有兮字,在人们的映像当中,他甚至就不是楚辞。

    只是,黄一凡虽然确定,但仍有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这个世界的楚辞已然失传,他又如何向所有人证明楚辞当中引用“兮”字就是楚辞最为重要的格律?”

    与此同时,程礼也是如此向黄一凡提出疑问。

    ===

    ps:兄弟们,关于楚辞的争论,小白可是查了无数多的资料呀。**就快来临,后面将更为精彩。求月票。(未完待续。)

第五百章:中国诗歌文化体系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倒也不难。”

    对于程礼的质疑,黄一凡早就做好了准备:“虽然楚辞已然失传,但我们仍能从其他的方面查找到关于楚辞格律的问题。我们知道,华国文明是有脉络可寻的,也是不断发展的,不断传承下来的。诗词文化也是如此。原始时期其实就已经有了诗歌,或者说那个时候并不将这个当作是诗歌,只是我们古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受此影响便有了我们诗歌的源头圣诗。

    圣诗之后,则是汉赋。

    汉赋之后则是乐府诗,乐府诗之后则是唐诗,接着就是宋词元曲。

    可以说,至圣诗到宋词元曲,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传承体系。

    现在,我们就先来理清一下我们华夏古诗词的发展脉络。

    我们先来说汉赋。

    汉赋是什么?

    汉赋其实并不能算是诗,他其实是一种叙事性的散文。当然,这种散文也讲格律,也讲对仗,偶尔也可以押韵,受此影响便有了更为诗化的乐府诗。同时,乐府诗也吸收了汉赋的特点,即叙事,又更为高度提练字词间的美感,所以乐府诗又叫叙事诗。

    乐府诗之后则是唐诗。

    相比较与乐府诗,唐诗不但完美的继承了乐府诗的格律,而且在乐府诗的格律之上又更进一步,有了“平仄”的变化。不过,乐府诗的叙事概念则有一些弱化,有的一些唐诗可能表达的也是叙事,但更多的唐诗写的其实就是那一个时刻的心情,与事件没有太多的关系。

    唐诗之后则是宋词,当然还有宋诗。不过,宋诗与唐诗差不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做为代表宋朝的诗体,宋诗也没有唐诗精彩。不过,做为文化发展极度繁荣的宋朝,虽然宋诗不怎么样但却发展出了另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叫做宋词。

    什么是宋词,其实宋只是一个朝代名,关键是词。词是什么,词其实与我们现在唱歌的歌词差不多。为什么宋朝会出现宋词,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与文化背景有关。从唐朝再到宋,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建设,华夏文化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各种文化娱乐性的产品也先后出现。像宋朝就很流行唱歌。既然有人唱歌,当然需要有人填词。而填词可不像现在的歌词,随便一写就是一首歌词。在宋朝流行的文化当中,各个文化名人对于宋词是非常讲究的。不但所填的词要符合曲调的意境,同时所填词也必需有诗化的效果。

    在宋词之后则是元曲……好吧,说了这么多,元曲就不说了。”

    说到这里,黄一凡开始了正题:“在坐的有不少诗词大家,想必对于华国诗词研究亦超过我。不过,刚才我之所以说这么多,其实还是为了说明我刚才所说的标题,华国诗词是有传承脉络的,他是有据可寻的,他不是一下子从石头上蹦出来的,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没有汉赋就没有乐府诗,没有乐府诗就不可能有唐诗,没有唐诗当然不会有宋词……就像为什么国外也有诗歌,但是他们的诗歌却与我们不一样,其实也是因为传承文化的不一样。”

    “黄老师,您讲了这了多,都已经快下课了,不知道你所讲的对于兮体诗就是楚辞的格式有什么关系?”

    这个时候,之前被黄一凡弄得下不了台的方星剑似乎已经回复正常,在听了好一会之后发现黄一凡仍是没有进入正题,却是有一些不耐烦起来,站起来说道。

    “方老师,说了别急,学术问题如果不解析清楚那怎么行。”

    没有理会方星剑,黄一凡继续说道:“刚才我说到我们诗歌文化是有传承的,可是,在对诗与汉赋之间,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他似乎并没有这种传承关系。”

    发现众人并没有明白过来,黄一凡再次解释说道:“重点来了,正如刚才我所说,汉赋影响的是乐府诗,乐府诗影响的是唐诗,唐诗影响的是宋词。那么,要影响汉赋的显然是在汉赋之前的诗体。在汉赋之前,那就是圣诗。

    我们再来看一下,圣诗普遍采用的是四言体,但我们的汉赋是六言,八言,甚至十言。圣诗强调押韵,但汉赋可押韵可不押韵。圣诗是诗,是歌,内容较短,一般一首诗只有几十个字。汉斌并不是诗,也不是歌,他可以称之为散文,较短的汉赋也有几百个字,多则几千字。

    虽然圣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赋,比如,汉赋不少地方就有引用“圣诗”里面的重章叠句,但这种影响相对于整个汉赋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小的。远远不及汉赋对乐府诗的影响,也不及乐府诗对唐诗的影响,更不及唐诗对于宋词的影响。

    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时间上找到答案。圣诗最早起源于商朝,至周朝已经发展到巅峰,而汉赋却起源于汉朝,与圣诗相隔的时间比较远。那么,有没有一种在圣诗与汉赋之间的诗体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楚辞。

    黄一凡点了点头,终于将正题拉回到了楚辞。

    “大龙,黄一凡想说什么,我怎么有一些听不懂。”

    此时,台下的一些学子却是显得迷茫起来,不少学子明显不太能够听得懂。但是,他们听不懂,可对于水木以及燕大,复大的几位教授专家来说,当听到这里之时,他们却是隐隐感觉抓住了一点什么。

    可到底是什么,他们又不知道。但毫无疑问,他们却是知道,黄一凡研究的路子是对的。

    “黄一凡先生,您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我们有一些不明白?”

    此时,台下有学子站起来说道。

    “放心,很快大家就会明白了。”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讲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还有最后十分钟。

    看了看手表,黄一凡继续说道:“刚才程礼教授也说过,史学大家“班寻”曾经说过,不歌而诵谓之赋,这种赋其实最初指的不是汉赋,而是楚辞。也就是说,其实楚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赋。不过,很显然,楚辞不是一种赋,楚辞是楚辞,赋是赋。但是,如果从时间上来推断的话,对汉赋最具有影响力的并不是圣诗,而是楚辞。”

    时间还剩下最后三分钟:“那么,到了这里,一切变得简单多了。虽然楚辞已然失传,但是,我们仍可以根据汉赋的格律去尝试分析“楚辞”的句式,至于刚才我所说的楚辞引用兮体的格式问题,便可以在汉赋当中找到答案……”

    最后一句讲完,当天第一节的“楚辞”讲座差不多也算结束。

    ===

    ps:这一章讲解的知识较多,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大家的阅读,但如果认真看的话,小白相信对于大家会多少有些启发,7月份最后一两天啦,兄弟们,求月票。(未完待续。)

第501章:大白,我来水木就是为了喊你赶紧更新

    掌声再一次响起。

    第一节的楚辞讲座虽然没有公布出最终的答案,但是,在黄一凡的讲解之下,楚辞学却是有了一次全新的突破。他的突破不再于在哪个文献当中寻找到了关于楚辞的蛛丝马迹,他的突破,是一种研究楚辞方法上的突破。而这种方法上的突破,哪怕就是第一节讲座没有真正说明什么,但对于某些专家来说,这一节讲座已然成功了。

    ……

    “黄一凡先生,您简直太棒了。”

    “黄一凡先生,我是你的脑残粉。”

    “黄一凡先生,下一节课能真正揭开楚辞的格律吗?”

    讲座结束之后,瞬间,一众大一中文系的学子纷纷围到讲台,眼睛里面散发着膜拜的神色。

    “黄老师,厉害,这节讲座讲得非常好。”

    中文系主任刑艺也走到讲台,赞赏的向黄一凡说道。

    “刚才院长可是狠狠了夸了你一翻,以后可要好好表现。”

    “是,刑主任,一定不敢丢了水木的脸。”

    “呵呵,那你先忙,我走了。”

    刑艺只是简短的说了一句,便已离开了大阶梯教室。

    而另一边,之前想拆黄一凡台的程礼等燕大教授,却是并没有跟黄一凡打招呼,就此离开。

    后面只剩下一众围观的学子还有媒体的记者。

    在黄一凡回答了几个媒体记者问题之后,黄一凡也跟着离开。

    与此同时,在黄一凡第一节讲座结束之后,没过多长时间,一系列关于黄一凡讲座的媒体新闻也在这个时候发表了出来。不过,与此前一边倒的攻击黄一凡,攻击黄一凡所谓的楚辞,这一次的媒体新闻,却是出现了两种并不相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仍然表示,并不相信兮体诗就是楚辞,对于黄一凡提出的楚辞即是影响汉赋最为重要的诗歌类型论断,这也只是推断,并没有实证。

    不过,另一些媒体却已然站在了黄一凡这一边。他们与黄一凡本来就没有仇恨,之所以之前攻击黄一凡,只不过是黄一凡语出惊人,说出一句自己写的诗就是楚辞。而拿黄一凡在第一节讲座课上的表现来看,这一些媒体却渐渐被黄一凡的才华给征服了。

    ……

    “没想到,这小子竟然还有这一手。”

    燕京大学几位刚从水木大学回来的几位教授坐在一起。此时,程礼却是拿出了一本汉赋:“之前也研究过汉赋,只是,却没将汉赋与楚辞连在一起。”

    “是呀,之前我也有些怀疑汉赋这种这么成熟的散文体怎么一下子就出现了,按道理来说,圣诗再到汉赋的演变,他需要有一个过程,他不可能这么快。只是那时也没细想,现在想来,汉赋里面的格律还真有可能是从楚辞里面传承发展下来的。”

    “真是阴沟里翻船,没想到,我们竟然被一个只教了一个学期还不到的小辈给教育了一次。”

    一干教授有些郁闷,不时说道。

    “坏了,楚大师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寻问前几天弄的楚辞标准是怎么回事。然后,又问了今天的讲座。”

    几位教授即是燕大的教授,也是《楚辞学》协会的会员。

    楚辞学协会是一个研究“楚辞”的协会,与四大名著之首的《九云梦》协会属于华国两大协会之一。

    该协会网罗了国内最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楚辞学协会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但对于学术界来说,不知道有多少想进楚辞学协会而不可得。而往往你只要进入了楚辞学协会,这在学术界便是学术与身份的认可。

    而《楚辞学》协会的会长正是文坛泰斗楚隐玉。

    “程礼,标准是你弄出来的,当时我就说你这个标准太多漏洞,不能强行推出,你非要,现在看看吧,连楚大师都惊动了,你还是自己跟楚大师解释吧。”

    看到楚隐玉在群里出现,另一位参加讲座的教授“史进”却是将责任抛给程礼说道。

    “史进,你什么意思,当初你也是同意这个标准的。”

    “当时我是同意了,但标准是你设的,建议也是你最先提的,难道还想赖在我头上。”

    “呵呵,史进,我们认识这么多年,我算是看出了你的人品。”

    “程礼,就冲你为了打击黄一凡而强行推出所谓的学术标准,你的人品也不怎么样。”

    两人相互讥笑,寸步不让。

    “好了,两位,还是少争几句。”

    卢升平这时给两人解围。

    “是呀,两位,别我们没将那小子给搞下台去,我们内部反而出了麻烦。”

    罗庆同这时也劝解两人说道。

    “还怎么搞,我算是看出来了,那小子虽然年纪小,但分明却是个天才,不,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之前还以为水木招收黄一凡担任讲师我还觉得搞笑呢,现在想来,水木真有眼光。以这小子的天才,而且他又找到了另一条非常有创新的研究楚辞的方向,现在想要拆他的台,难喽。”

    史进摇了摇头说道。

    “这可不一定。”

    程礼却是鄙视了史进一眼:“虽然那小子找到了一条新的研究楚辞的方向,但各位要知道,真正的楚辞是失传了,没有任何人知道楚辞写的是什么,更没有人知道楚辞具体的格式是怎样。那家媒体记者说的对,哪怕黄一凡的研究方向再有创新,再对,也只是他个人的推断。推断不是证据,除非,他能彻底还原楚辞。我们只要拒绝承认,也并非不能搬回一局。”

    “这是不是太无耻了。”

    史进摇摇头说道。

    “有什么无耻,如果推断也是证据,那个个写的诗都是楚辞了。”

    程礼这会儿已经丢开了此前身为教授的架子。

    此时关系到自己名气,哪怕就是无耻,他也会去做。

    ……

    “这小子,竟然成为了自己的学生。”

    看到樊大龙在报纸上说的话,黄一凡泪流满面。

    没想到,几年时间不见,这小家伙竟然也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来了水木。

    不对呀,大龙这家伙不是挺污的嘛,这么污的人,也能考上水木?

    还有,难道这家伙以前说的“考水木就是为了催我更新”说的是真的?

    内心突然有些恶趣味,随后,黄一凡摇了摇头,“不去纠结这事,以后,就是不知道这小家伙有没有搞学术的心思,若有,倒是可以好好培养培养。”(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二章:和诗经一较高下

    “小黄,了不起,了不起。”

    第二天,水木讲师办公室内,之前没有出席的培进拿着报纸向黄一凡竖起了大拇指。

    “厉害,实在是厉害,楚辞竟然被你找到了一条新的研究方向。”

    培进也是中文系的讲师,自然知道在楚辞失传的年代里要去研究楚辞该当有多么的困难。因为,这每一次的研究你都需要查找无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文献。这不仅挑战的是个人对于这一些文献的理解能力,同时还挑战你花费的无数时间。而有的哪怕就是花10年时间去研究楚辞,也不见得能不能入门。这也是为什么楚辞学协会是华国文学最高的两大协会之一。

    “运气,运气而已。”

    黄一凡谦虚的说道。

    “哪里是什么运气,别太谦虚了,太谦虚就是骄傲,懂不。”

    “呵呵,老培,你越来越有趣了。”

    黄一凡打着哈哈:“改天再聊,我准备去讲课了。”

    黄一凡的讲座一共有三节,昨天第一节,今天便继续第二节。

    “我靠,怎么这么多人。”

    刚到大阶梯教室,黄一凡吓了一跳。

    只看见黑压压的,从里到外,无数人都将阶梯教室围住。

    不会吧,怎么会这么多人。

    这只是一个学术交流讲座而已,而且讲的又是比较小众的楚辞,哪有这么多人?

    虽然黄一凡也算是小有名气,但从第一天开讲座来看,来得人也并不多。

    可是,第二天却是不知道为什么,竟然直接暴走,整个教室一片爆满。

    “黄老师,你来了?”

    看到黄一凡来到,中文系的刑艺走了过来。

    “嗯,刑主任,怎么这么多人?”

    “我也很想知道,不过,估计昨天你的讲座太精彩了,所以才来了这么多人?”

    “那现在怎么办?”

    “能怎么办,人都来了,还能赶走他们呀,你先开始吧,我派人封住进口,不让人再来了。”

    “行。”

    黄一凡点点头,进走教室。

    此时,整个教室所有的位置都已经坐满。

    里面有一些学子黄一凡认识,但大都不认识。

    还好,燕大的几位教授仍不死心,仍然出现在现场。

    稍稍打量了一下来到教室的观众,黄一凡接过昨天的讲座,说道:“昨天讲到汉赋的发展离不开楚辞,要想寻找楚辞的格律,可以从汉赋当中寻找。”

    黄一凡稍微回顾了一下昨天的内容,便开始了正题。只是黄一凡刚讲几句,程礼却是站起来说道:“黄一凡老师,这些不重要的就不要讲了,我相信接下来你肯定会引出兮体诗了。是的,没错,汉赋里面的确有一些作品采用了兮体的格诗。但是,这种兮体的作品其实并不多。而且从汉赋来看,几乎没有一首采用过兮体格律的汉赋比较知名。”

    “没想到程礼教授对于汉赋这么了解,没错,汉赋虽然有一些作品采用过兮体的格律,但这一些作品并不出名。”

    “不但不出名。同时,这也并不能说明汉赋里面采用了兮体,楚辞就一定采用兮体。更不能说明黄一凡老师采用的兮体诗,他就可以称之为楚辞。”

    程礼继续补充,也略带提醒的说道。

    “当然,单从这一点来看也的确不能说明。”

    黄一凡不被程礼提醒吓道,而是顺着他的话点头:“不过,虽然这一些采用过兮体格式的汉赋并没有哪几部作品出名,但是,不知道程礼教授有没有注意到,几乎汉朝所有的汉赋大家都有写过兮体格式的作品。”

    “有吗?”

    程礼不太确定,他可没有往这方面去研究。

    “当然。”

    黄一凡打开ppt:“各位,请看大屏幕。汉朝有记载的汉赋一共有3000多首,其中采用过兮体格式的有100多首,而这100多首所对应的作者,都是知名的名家。这就有些奇怪了,虽然兮体格式的汉赋并没有什么知名的作品问世,可为什么这一些名家偏偏对兮体格式汉赋这么感兴趣呢?这里面难道没有别的原因,比如,是受到楚辞的影响。因为楚辞里面采用了兮体,所以,受此影响汉赋也采用兮体……”

    说到这里,黄一凡看到程礼似乎又要说话,黄一凡便又说道:“程礼教授,我知道,这是推断,这不是证据,这仍不能说明楚辞也采用了兮体的格式。至于为何我这么说,我只是想告诉大家,这里面比较奇怪罢了。既然奇怪,那么,我们肯定会问,为什么会这么奇怪?”

    经过第一堂的讲座,第二堂的讲座黄一凡已经完全的放松:“其实在以前,一般楚辞学专家研究到这里,估计已经没什么戏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楚辞失传,哪怕汉赋完全是照搬楚辞的格式,但因为没有实物论证,我们仍不能说楚辞就是一种采用了兮体的一种全新文体。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此前我已经说过,虽然楚辞已然失传,但楚辞仍以某种表现形势传承了下来。这种传承体,便是楚国的山歌。我相信程礼教授一定对楚国的山歌有所了解。”

    黄一凡看着程礼教授,微笑的问道。

    “楚国的确有大量的山歌,而且很多经典的山歌就是楚辞。就像黄一凡老师你之前所说的徐人歌,他其实也算得上是一种楚辞。只是,因为年代已久,包括徐人歌在内的其他楚国山歌都已经没有文字留传下来,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这一些山歌写的是什么。”

    程礼侃侃而谈,发表自己对于楚国山歌的见解。

    “那可不一定。”

    黄一凡摇了摇头:“程礼先生,没文字并不代表不知道这一些山歌写的内容,没有文字并不代表我们不能研究这一些山歌。其实这一些山歌,在楚国,也就是现在的北湖这一带,仍有很多人会唱,但他们唱的并不是普通话,而是楚国方言,他们用楚国方言传承了这一些山歌。”

    呛浪的水很清呀,他可以洗我的枪。

    呛浪的水很浊呀,他可以洗我的足。

    正在讲解之时,黄一凡突然唱起了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大多人听不懂,曲调与现在的流行乐完全不一样,而且,听起来还是用方言唱的。

    唱完之后,黄一凡看向了程礼:“程礼教授,据说您是北湖人,北湖也就是古代的楚国了,对于楚国方言想必你是知道的。这首山歌,想必程礼教授您也非常熟悉吧。”

    “当然熟悉,这首山歌叫做沧浪歌,我自小就会唱,怎么,这首山歌有什么问题吗?”

    “没问题,一点也没问题。我只是想问,这首山歌是不是楚辞?”

    “当然是。”

    程礼点头确定说道:“沧浪歌与徐人歌,采薇歌,楚狂接舆歌,还有“越人歌”并称为楚辞五歌,楚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一种歌赋,沧浪歌当然也是楚辞。不过,这一些山歌目前已经没有文字记载,只有这一些方言。虽然我们曾经试着去将这一些方言翻译出来,但翻译出来的意境却是失去了楚辞的味道。当然,原因还是我们并没有掌握楚辞的真正格律,所以翻译出来便失去了精髓。就像刚才你说的呛浪的水很清呀,他可以洗我的枪。虽然翻译的也很好,但是,不是的,不是这样的,在这一首山歌里面,他的味道比之你刚才翻译的强了很多倍。”

    程礼对于《沧浪歌》非常了解也非常有研究,加之自小生活在楚地,自然更是内心体会。

    他之所以认为黄一凡翻译的不好倒不是为了攻击黄一凡,倒是确确实实,他认为翻译的不好。

    楚国方言虽然不能用文字记载,但同样可以表达意思。

    而在楚国方言里面唱的这一首沧浪歌,又怎会是刚才黄一凡随便翻译出来的意思呢?

    哪怕就是意思翻译对了,味道也不对。

    只是,就在这时,黄一凡却是突然说道:“如果我换一种翻译呢。”

    说罢,黄一凡又接着唱了起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一次大家都听懂了,因为黄一凡用的是普通话唱的这一首歌。

    与此同时,在黄一凡唱完这一首歌之后,大屏幕上已经显示出了沧浪歌的歌词。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如果说刚才黄一凡翻译的《呛浪歌》并没有太多的意境的话。那么,现在翻译出来的诗句,却是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哪怕这会儿程礼看到黄一凡翻译出来的这一首沧浪歌,也是下意识的喊出一句好来。只是说完之后却是看到边上其他一些学子大笑的看向自己,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

    “程礼教授,我翻译的这首沧浪歌怎么样?”

    “还行吗。”

    虽然程礼对黄一凡并没有好感,但是,当看到一首如此好的诗句时,也不好睁眼说瞎话。

    “我自己也觉得很不错。”

    黄一凡微笑的点头:“更为不错的是,程礼教授,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我这一首诗里面加入了一个特别的字。”

    “什么字?”

    程礼没有反应过来,待细看这一首诗之后,程礼差一点跌倒。

    “兮。”

    是的,没错,正是兮字。

    可能刚才有人看清了这一首诗里面加入了“兮”字,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看清。或者他们此前看到过“兮”字,但却并没有想到这个兮字有什么作用。直到现在,当黄一凡特别提醒的时候,一众人士却是彻底的醒来。

    原来不管怎么翻译,你翻译出来的虽然也翻译出了意思,但却没将意境翻译出来。但是,一但在翻译里面加入了兮字,整个山歌的意境便在这一个兮字当中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天呐,这不正是黄一凡强调的楚辞格式吗?

    而且,看起来黄一凡似乎用兮体格律证明成功了。

    不,这已经是第二次证明了。

    第一次的徐人歌,黄一凡已经用过“兮体”的格式写了一首。但徐人歌写的一般般,大家也没有什么映像。可是,第二首沧浪歌,哪怕仅仅只是一句,众人便感受到了这一首诗的经典。

    闭上眼睛,一众看客学子又是再读了一遍。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这一首诗写得简单,一看就懂,但是,透过诗中的意境,现场看客却发现这一首诗中简直蕴含着无数的味道。他给予人们一种力量,说的是不管时事变迁,你都应该用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就像沧浪的水一样,不管他清还是浊。清的时候,我可以用他来洗我的枪,浊的时候,我就用他来洗我的脚,这是一种积极面对世界的人生观。

    如此的简单。

    如此的有意境。

    如此的完美。

    这样的诗,他已经完全超过了唐诗宋词元曲乐府诗汉赋。

    他甚至可以和诗经一较高下。

    ====

    ps:7月最后一天,求月票兄弟们,看看包里有没有月票呀,投啦,投啦,不投就要浪费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三章:真正的楚辞

    掌声,轰鸣响起。

    如果说此前是被黄一凡寻找出来的楚辞新方向而鼓掌。

    现在,已然不仅仅是为黄一凡的学术功底,更为黄一凡翻译出来的这一首沧浪诗。

    特别是对于中文系的学子来说,沧浪歌他们很早就知道,他们更为的知道,沧浪歌是楚辞五歌之一。但是,像沧浪歌这样的楚辞体诗却早已失传。世间只知道有一首叫做沧浪的歌曲,但世人却不知道这一首歌曲写的是什么。

    可是,奇迹却是突然出现。

    一首被黄一凡翻译出来的沧浪歌,却是震撼了无数学子的眼球。

    难道,这是最为原始版本的沧浪歌吗?

    不少学子有一些不敢相信。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翻译过来的,不可能是原版。

    可是,哪怕就是翻译过来的,他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比原版差。

    “厉害。”

    同样,除了这一些学子,对于那些楚辞学的研究专家,这一刻亦是极为的震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嘴角里轻轻念起了这一首诗,程礼倒吸了一口凉气。

    又是兮体诗。

    又是这种格律。

    如果单单只是兮体这还罢了,因为兮体在汉赋里面就已经有诗人用过。但是,如果有一首兮体写得如此的有意境呢?不,这只是如此。如果是这一首兮体所指向的,也正是曾经他们一直研究的楚辞五歌呢?

    这可是与大风歌,易水歌……这一些完全不同。

    哪怕黄一凡之前写的大风歌,易水歌再有意境,也没有人将他联想到楚辞上去,因为这不是楚辞。但是,楚辞五歌可是楚辞界认为的最为能够研究楚辞学的关键物证。虽然这个物证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其中的以方言唱法亦是有着无比的价值。

    只是,这个时候程礼能够承认黄一凡翻译过来的沧浪歌就是楚辞吗?

    不,绝对不可能。

    先别说这只是黄一凡翻译出来的诗歌,哪怕就是他从哪个文献当中找到的诗歌,他们都不会承认。要知道,这一但承认,直接推翻的就是他们此前对于楚辞学的一切研究。而他们这一些所谓的楚辞学专家,则一个个都将成为天大的笑话。

    “很不错。”

    程礼与罗庆同等人看了一眼,随后点点头说道:“不得不说,黄一凡老师,您确实是诗词方面的大家,在创作诗词方面,恐怕我们任何人都不是你的对手。但是,创作诗词不是做学术。虽然我也认为诗词大家并不比学术大家差上什么,但学术就是学术,我们不能因为你的诗词创作的很好,我们就认为你创作出来的诗词就是楚辞。就像你刚才所说的,这只是你翻译过来的沧浪歌,真正的沧浪歌是否是如此,我们并不知道。”

    “程礼教授,我可并没有说我翻译过来的沧浪歌就是楚辞。”

    黄一凡倒是反问了一句:“怎么,程礼教授,您觉得这首诗歌很像楚辞吗?”

    “呃……”

    程礼脑门黑线升起:“看来黄一凡老师很有做学术的态度,佩服。”

    “程礼教授客气了。”

    黄一凡没再管程礼,他双手放在讲台的两角,让自己的身体更为舒服一些。他变得越来越喜欢这三尺讲台了,虽然这里的观众没有外界的多,虽然自己所做的学术只有一部分人能听懂。但是,这种感觉却比原来做的许多事儿都更为的爽快。

    “各位,为什么我拿沧浪歌出来讲解呢。其实,我并不是为了显耀我的诗歌创作能力,我只是想向大家真正的挖掘楚辞的格律。之前我已经说过,兮体诗就是楚辞的格律。我知道这一句话有很多人不同意,也有很多人认为我一切只是推断,没有证据。

    但真的没有证据吗?”

    说到这里,黄一凡又唱起了沧浪歌。

    仍是用楚国的方言唱的。

    大家有一些不知道黄一凡为什么又唱起这一首歌,纷纷看向着黄一凡。

    “各位,大家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我又唱起了这一首沧浪歌。”

    一曲唱完,黄一凡解释说道:“不用奇怪,我之所以唱这一首歌,就是想让大家听清楚这一首歌唱的是什么。不知道刚才大家有没有听清楚我在唱歌的时候,有唱一个非常长非常长的“xi”音……”

    “xi音?”

    众人开始回忆。

    “黄一凡老师,我听明白了,沧浪歌里面的确有唱到一个很长的“xi”音。”

    这时,台下有学子站起来说道。

    “对,没错,这个音其实不算什么词汇,他是一种语气助词。在此之前,楚辞学研究者一直将这种兮翻译为“啊”或者是“呀”之类的,就像刚才我第一遍翻译的“沧浪之水很清呀”差不多的意思,我觉得这翻译的对,这个音其实就是没有什么意思,翻译成呀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要我说,与其将这种xi音翻译成为“呀”,为什么不将xi音直接翻译成为兮。”

    大屏幕不断滚动,从原来的一个xi音,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兮字。

    轰隆一声。

    猛然跳出来的一个兮字,瞬间让整个讲座进入到了**。

    是呀,楚国山歌里面早已经有这种xi音,为什么不将xi变成兮字,而是要将xi改为“啊”?

    还有,为什么汉赋里面一众名家都有写过关于“兮体”格式的作品。

    难道“兮”字仅仅只是一个无所轻重的词汇吗?

    一切的一切,最终让“兮”字彻底的脱颖而出。

    而黄一凡此前所说的“兮体”格律,也在此时有了最为关键的实证。

    “牛叉。”

    “我服了。”

    “楚辞得到了真正的破解。”

    一众学子差点要尖叫起来。

    只是,这里是大学讲堂,哪怕他们内心再为的激动,他们亦是忍住。可是,哪怕如此,当黄一凡彻底给“兮体”找到实证的时候,内心这一份激动仍让无数的学子颤抖不已。

    掌声,在这一刻达到了最**。

    直到好几分钟之后,掌声这才停下。

    而就在掌声慢慢停下的时候,黄一凡最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真相只有一个。”

    用着“少包”里的台词,黄一凡说道:“楚辞的格式其实千变万化,就像汉赋一样,有四言,有五言,有六言,也有七言八言,甚至是十言。但是,不管楚辞如何的变化,其中最为关键的,那便是在诗歌当中加入了兮字。

    这个字可以是语气助词,这个词大家也可以理解成为“啊”,但是,兮字音所产生的魅力,却远远不只是“呀”“啊”这一些普通的语气助词所表现出来的语感。

    加入了兮字的诗歌,他让整个诗歌充满了一种特别的味道。

    这种味道带着兮字本身以来的大气灵动潇洒。

    这种味道带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气息。

    这种味道带着“惟楚有才”的楚国声蕴。

    这种味道,才是真正区分什么是楚辞的关键所在。

    ====

    ps:**来到,兄弟们,票票有没有,最后一天,最后一天呀,求7月份最后一天的月票。(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四章:小黄,你这是要暴走的节奏呀

    一锤定因。

    真的可以说是一锤定因。

    在楚辞失传千年之后,终于有人揭开了千年以来的难题。

    第二节讲座,也在黄一凡全新解读《沧浪歌》之下,就此结束。

    只是,黄一凡的第二节讲座虽然结束,但学术界对于楚辞的议论,却是达到了一个**。

    正如新京报媒体所说:几天之前我们还在怀疑易水歌,大风歌是否是楚辞之时,而在今天,黄一凡翻译过来的沧浪歌,却是给了我们所有的人解释。兮体,或许正是失传千年以来楚辞最为明显的格律。哪怕黄一凡所写的楚辞不是真正的楚辞,但我们相信,黄一凡写的楚辞也是最为接近楚辞的楚辞。

    “怎么回事,程兄,那个黄一凡的讲座到底是怎么回事?”

    “程礼,那个兮体真是楚辞最为明显的格式?”

    “罗教授,你们听了黄一凡的讲座,难道这小子真正的解释了什么才是楚辞?”

    一石激起千层浪。

    虽然黄一凡在讲座上已经给了比较清楚的观点,但毕竟仍有许多的学术界人士没有前往。仅仅只是看媒体上的报导,并不能够打消一众学术界专家的疑虑。在黄一凡第二节讲座结束之后,各方学术界的人士或电话,或邮件,或tt信息,却是纷纷联系上了程礼等人。

    而对于这一些同行的寻问,这会儿的程礼等燕大教授却是极为的尴尬。

    他们不知道这会儿自己应该发出什么声音。

    继续否认,但第二节的讲座无疑是在打他们的脸。

    但如果相信,程礼他们又不甘心。

    如此魅力的楚辞,又怎能让一个毛头小子解释出来。

    如此辉煌灿烂的楚辞,又岂是他说说就能讲解清楚的。

    与程礼这一些教授一样,哪怕黄一凡拿出了物证,但同样有学者不相信。

    【反正我是不相信,楚辞已经失传,任何人的解释都没有用。】

    【如果兮体就是楚辞最为重要的格式,但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写出几首经典的兮体诗?难道,几千年来这一些大家还比不上水木小小的一个讲师。】

    【不得不说沧浪歌翻译的很不错,翻译的也很经典,但翻译就是翻译,楚辞绝对不是翻译出来的。而所谓的铁证,我认为一切只不过是巧合。楚国山歌中的兮,并不是楚辞当中的兮。黄一凡纠缠着这一个兮字不放,根本就不配研究楚辞。】

    【除非黄一凡说他是千年转世过来的,我才相信他写的诗是楚辞。】

    【我心中的楚辞不是这样的,我不相信就是不相信,没有理由。】

    不相信就是不相信,没有理由。

    这是一位不愿意透露出名字的某高校教授所说的话。

    虽然看起来有一些可笑,虽然极度的讽刺,但是,他们就是不相信。

    “这些家伙,简直无耻。”

    看着媒体报纸上其他一些学术研究者的回应,培进骂了一声无耻:“那什么罗庆同,之前我还很喜欢他的,觉得他做学术挺好,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一个人。”

    “还有程礼,枉身为燕大的教授,竟然也说出了巧合二字。妈蛋,小黄讲座的时候怎么不说巧合。再说,这个世界有这么多的巧合吗?小黄早就讲过,这个世界没有偶然,只有必然。一切的巧合,只不过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我是郁闷了,之前发誓要进入楚辞学协会,现在我对于这个协会一点兴趣也没有,还是看看九云梦协会吧,毕竟,九云梦是四大名著,有据可考,拿出了观点也不怕别人不相信。”

    一边看报,培进一边吐槽。

    “呵呵,培进,看你说的,敢情黄老师的讲座是你开的一样。”

    一边的柳叶却是笑道。

    “柳叶,这你就不对了,同是身为水木的讲师。我们虽然不能在楚辞研究上给予小黄什么建议,但是背后的支持还是要的。小黄,你怎么坐着不说话呀,你不发表一下意见?”

    培进回了柳叶,又转头看向了黄一凡。

    “老培,多谢了。”

    黄一凡笑了笑,能感觉到培进对于自己的支持。

    “嘴又不在我身上,他们不相信,我有什么办法。

    “你就不想在媒体上谴责谴责他们?”

    “我倒是想,可是,他们不是说巧合嘛。”

    “巧合毛线呀,他们就是不想你夺了他们的身份与地位。”

    “我也这么觉得。”

    一边的柳叶也插话过来:“这一些专家爱惜的是自己的身份,你这两节讲座可是狠狠的颠覆了他们原来的观点,对于他们的身份与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推翻了他们之前研究的楚辞学。所以,他们才会在媒体上表现出不认同。你还是在媒体上反驳反驳他们吧,哪怕不能一下子扭转整个业内的观点,但至少对于你未来的发展有好处。”

    说到这里,这时,办公室里刑艺却是走了进来。

    看到刑艺,柳叶也是说道:“刑主任,你可是我们的领导,你这个领导不能眼看着我们讲师受欺负了,什么也不管不问吧。”

    “呵呵,柳老师,别急。”

    看到柳叶问及,刑艺压了压手,叫她先不用急。

    “刑主任,还不急呀,你看看这一些专家教授说的话,简直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培进也开口说道。

    “你们放心,我这一次来就是为了这件事的。”

    说完,刑艺来到黄一凡身前,看着黄一凡说道:“黄老师,你受委屈了。”

    “没有,真的,一点也没有。”

    黄一凡摇摇头。

    看到这一些媒体专家打死也不认可的样子,黄一凡一点儿也没有生气。

    他只是感觉很好笑。

    想不到,为了自己的地位,这一些在别人眼里高高在上的专家,教授竟然有如此的一面。

    这真是让黄一凡大开眼界。

    “黄老师,你的心态很好,做学术要的就是这样的心态。不过,你也放心。你是我们水木的讲师,你的学术观点代表的也是我们水木。他们这一些专家,教授不同意是他们的事,我已经向学校申请成立一个新的楚辞学协会……”

    刑艺的话还没说完,黄一凡倒没什么反应,培进却是大叫了一句:“成立一个新的楚辞学协会,我靠,这是要玩大的呀,刑主任,您说的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

    刑艺点点头:“这一些老牌的专家太固执了,既然他们不想改变,我们就帮他们改变。既然他们不想承认,那我们就不需要他们的承认。黄老师,中文系与学校都很看好你,加油。”

    拍了拍黄一凡肩膀,刑艺笑呵呵的离开。

    待刑艺离开之后,培进与柳叶都是双眼通红的看着黄一凡。

    成立一个新的楚辞学协会,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两人都有一些咂舌,显得有一些不敢相信。

    没想到,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水木校方,竟然有如此魄力的一面。

    “小黄。”

    “黄老师。”

    两人同时喊着黄一凡:“你知道刚才刑主任对你说的是什么吗?”

    “你这是要暴走的节奏呀。”

    ===

    ps:8月1号建军节,新的一月,新的战斗,兄弟们,求8月份的保底月票。(未完待续。)

重要剧透,不可不看

    8月,全新的一月。

    回望过去一个月,小白却写得很激情。

    激情的原因,大家都懂的,回国了嘛。

    主角回到国了之后,又开始了各种浪。

    那么,全新的8月,将是更为激情,更为浪的一月。

    主角黄一凡的各种身份,也将在这个月里面纷纷登场,展开一场火力对拼。

    你是支持黄一凡,还是支持凡尘,更或是支持秋水先生?

    你是认为黄一凡更有潜力,还是认为凡尘能够杀出一招回马枪,亦是秋水先生力挽狂澜?

    一切,尽在8月份。

    好吧,说了这么多,剧透了这么多。

    大家是不是将月初的保底月票投给小白呢?

    来吧,让月票来得更激情一点吧,小白的键盘早已经饥渴难耐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五章:最后一场讲座

    水木成立“新楚辞学协会”的消息一经传播,可谓是在中文学术界炸开了锅。

    有不明真相的,不知道为什么水木突然弄出一个协会。要知道,这个协会可不是普通乱七八糟的协会,这是楚辞学协会,这难道是与正宗的楚辞学协会对着干?

    也有看热闹的,不管这个“新楚辞学协会”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希望赶紧掐架。

    不过,更多的,则是一些事关自己利益的一些学者,专家。

    第一时间,这一些学者专家便也跟着纷纷出现,表达自己的看法。

    “水木新楚辞学协会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以为楚辞学协会是斗地主协会吗,想开就开?”

    “就是,新楚辞学协会一看就是山寨货。再者说,新楚辞学协会里面有什么人,有重量级的教授吗,有影响力的大师吗,有拿得出手的研究作品吗,什么都没有,也敢推出这样的协会。”

    “说得太好了。我看水木这么搞,一定是受了最近那个叫黄一凡的讲师影响。虽然这个黄一凡的确很有才,即作得了诗也搞得了学术。但是,先不说他的新楚辞学研究正不正确,哪怕就是正确也不能乱搞呀。”

    “各位,其实水木开这个协会其实很正常。或许大家不知道,国内两大协会,一个是楚辞学协会,另一个是九云梦协会。楚辞学协会是由燕大,以及燕大系的教授学者控制。而九云梦协会,却是由复大控制。水木大学好逮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可是,在文学学术界里面,两大代表中文学术最高协会的存在,却与水木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他们暴走也算是正常。”

    “唉,要怪就怪楚隐玉大师年纪大了,不怎么管理楚辞学协会,要是有楚大师坐镇。嘿,哪怕就是水木大学,借他一个胆子,也不敢这般做。”

    ……

    水木大学筹办新楚辞学协会一事,黄一凡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只知道,这些事情校方会去办,他只要安心上课就是了。

    不过,在黄一凡上课之前,黄一凡还有一场讲座没有讲完。

    第三场讲座。

    是的,按黄一凡之前的安排,楚辞学讲座一共有三场。

    第三场,黄一凡准备圆满收官。

    看了看时间,差不多到点了,黄一凡前往了第三场讲座的水木大礼堂。

    因为第二场的火爆,第三场讲座小小的阶梯教室已经不能容下疯狂挤进教室为睹黄一凡讲座的学子以及看客。最后水木校方只好决定,将讲座地址放到水木大礼堂。

    “楚老先生,没想到您竟然有空来我们水木。”

    “义博,我怕是再不来,楚辞学协会都要被你们水木给拆了。”

    “哪里,哪里,楚老先生,我们这也是被逼无奈。”

    “好了,义博,别这么急向我解释,我也没有怪你。学术界太死去沉觉了,是时候用这样的革新,带来更为新鲜的空气。不过,今天我来你们水木可不是找你麻烦,我倒是对你们的那位黄一凡讲师很感兴趣。”

    大礼堂坐位正中,水木中文系院长李义博与一位老者小声的交谈。

    这位老者,便是华国文学泰斗楚隐玉。

    与此同时,在两人小小交谈了几句之后,黄一凡也进入了水木大礼堂。

    “这堂讲座,我们一起来聊聊楚辞五歌。”

    楚辞五歌是代表楚辞的五首歌谣。虽然这五首歌谣都没有文字流传,但因为有楚国方言这种山歌式的传承,所以,一直以来,无数楚辞学研究者都将楚辞五歌作为研究楚辞的突破口。黄一凡的最后一场讲座,也拿这五首歌谣做为收官演讲。

    “之前我有与大家讨论过楚辞五歌当中的徐人歌,沧浪歌,现在我们来说说剩下的三首,采薇歌,楚狂接舆歌,以及最后的一首越人歌。”

    对于文坛大师楚隐玉的到来,黄一凡当然不知道,他又不认识楚隐玉,哪怕认识,大礼堂下面将近一千个观众,黄一凡又怎么知道楚隐玉来不来呢。

    “我们先来聊一聊采薇歌。”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采薇歌具体的字词,但是,我们却知道采薇歌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呢,他说的是商朝时期“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的故事。”

    黄一凡大致的讲解了一下采薇歌的历史背景,随后说道:“只是可惜,采薇歌虽然流传了下来,但却没有文字记载。前些时候无聊,一口气给楚辞五歌填了五首词。虽然我觉得采薇歌是我填写的最烂的一首,但也拿来大家欣赏一下。”

    自己写的是不是楚辞?

    这个时候黄一凡已经不想再去理会了。

    他相信,自己昨天的第二场讲座,必然会在楚辞界留下一个难于磨灭的映像。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黄一凡轻轻唱起了这一首采薇歌。

    这一首歌谣的意思其实也简单。

    翻译过来,那就是:

    【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饥。

    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纣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

    神农虞夏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

    多么可悲啊,即将身赴黄泉,看来是命途多舛啊,这似乎是注定的!】

    这里有一个典故。

    其实“武王伐纣”是正义的,但是,做为故事中的主角“伯夷”和“叔齐”他们为什么还说武王分不清是非,其实这与“伯夷”和“叔齐”思想眼界受制有关。他们是商朝某个小国的的继承人,他们是忠于商朝的。在周朝要讨伐商朝之时,内心的忠让他们表现出对周朝的厌恶。

    当然,如果伯夷与叔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大家都会说他们可恶了,又哪里会夸他们呢。而夸他们的原因,是因为在周朝灭掉商国之后,因为对于商朝的忠,两人竟然不吃周粟,宁愿死也不向周朝效忠,最后饿死于首阳山。

    也因此,虽然伯夷和叔齐有一些愚忠,但他们的忠义精神却流传了几千年。

    特别是在国家危亡之时,伯夷和叔齐这种“宁死不吃周粟”的精神更为的难能可贵。

    一切都在黄一凡的意料当中,这首采薇歌其实写得一般,虽然黄一凡将这一首诗拿来到这个世界是妥妥的原创,但原创如果表现一般,也并没有多少人欣赏。在黄一凡唱完了这一首采薇歌之后,也只有少部人的学子向黄一凡鼓掌。

    黄一凡没有在意,继续开讲。

    “采微歌之后,则是楚狂接舆歌。”

    不过,也很可惜,楚狂接舆歌其实写得也一般。虽然其中一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其实写得也相当经典。但一时之间,众人还并没能够完全的体会这一首诗歌的意思。所以,在黄一凡原创了“楚狂接舆歌”之后,仍是奚奚落落的掌声,显得没精打采。

    甚至,当有一些观众欣赏完这两首表现并不出色的歌谣之时,心里却是有一些郁闷,不时与朋友交头接耳,小声的议论说道。

    “唉,黄一凡的诗词功力怎么下降了,这写的什么诗呀。”

    “是呀,是呀,这难道就是我们期待的楚辞?”

    “坑呀,别说是楚辞了,我感觉这样的诗比唐诗还不如。”

    “我也感觉,除了发现这两首诗加了一个兮字之外,真没有发现这两首诗写得多好。”

    “水准大降,水准大降呀,别说比不上昨天的沧浪歌,就是易水歌,大风歌也是严重比不了。”

    不少专门只是来欣赏黄一凡诗作的观众,此时却是大为郁闷。他们来这里可不是听什么学术,对于他们来说,学术什么的听得太难受了。动不动就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分析个半小时,哪里有创作诗歌来得刺激人眼球。

    之前这一些人本来也对黄一凡的学术讲座没有兴趣,可是,当两堂讲座传出了一首沧浪歌之后,受此影响,一众看客便纷纷来到水木,期待黄一凡的第三场讲座。

    可惜,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沧浪歌或许只是黄一凡的神来之笔,要想再写出一首媲美圣诗的诗歌,当真比登天还难。”

    不少观众摇了摇头,有些郁闷的说道。

    但,真的比登天还难吗?

    ===

    ps:妹呀,剧情这么给力,订阅也比别人多,为啥月票还这么少,为啥,为啥,兄弟们忘投票的吗,小白心都碎了,泪流满面求月票。(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六章: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最后一首,越人歌。”

    楚辞五歌已经讲了其中之四,最后一首歌,正是越人歌。

    虽然感觉到现场的气氛因为自己前两首的作品并没有作好而有些奇怪,不过,黄一凡一点也不担心。而不担心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这首越人歌。

    “还是先废话说说越人歌的故事背景,放心,故事背景并不长,不是什么国家,也不是什么道德仁义,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歌谣。”

    其实黄一凡对于楚辞五歌的背景很感兴趣,感兴趣甚至超过了歌谣本身。只是,普通大众又不是黄一凡,普通大众不可能去欣赏这一些复杂而自己又不熟悉的故事背景。既然不熟悉,那么,黄一凡便准备简单讲解。

    想了想,黄一凡说道:“越人歌是楚国一位叫“子皙”的王子,他初到封地举行了一次舟游。而在封地的越人为了认识新来的领主,便给“子皙”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在盛会中,有一位越人歌手向子皙拥楫而歌,不过,王子子皙是楚国,那位歌手是越人,楚人与越人的语言并不一样。最后,他的翻译便将歌手的话翻译出来念给了王子听。王子“子皙”听了这一首歌谣之后,心情非常激动,他被这一首真诚的歌谣感染到了。于是,按照楚人的礼节。王子“子皙”扶了扶这位歌手的肩膀,又庄重的将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披在了他的身上。”

    “义博,这位黄一凡讲师胆子很大呀,竟然想挑战这一首越人歌。”

    听着黄一凡的讲解,坐在台下的楚隐玉却是小声的说了一句。

    楚辞五歌当中,其他四首其实都一般,并不知名。只有越人歌,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各个文献当中都在记载。说这一首歌写得非常优美动人,是楚辞当中的精品。之前这几首写得一般那还罢了,反正大家也没怎么听过这一些歌谣。但是,如果连最为经典之一的越人歌也写得一般,恐怕,这第三场讲座将是最大的败笔。

    而同样,有对楚辞比较了解的一些观众,学者,这个时候亦是期待的看着黄一凡。

    要么,黄一凡做出一首大家都公认的作品。

    这首作品绝对不能低于之前的沧浪歌。甚至,还要在沧浪歌之上。

    要么,其实他们认为,黄一凡最好还是不要挑战他们心目中的经典。

    有人紧张,他们有一些害怕黄一凡玷污了他们心目中的佳作。

    有人不屑,因为之前两首来看,黄一凡明显江郎才尽。

    有人仍是看热闹,好者叫好几声,不好,嘿嘿,落井下石也是他们最喜欢做的。

    不过,今天注定是一场让无数人震动的日子。

    今天,也注定是楚辞学翻开新的篇章的一天。

    所有人期待之下,黄一凡缓缓开口: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一首如天籁般的声音,从亘古的传来。

    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气。

    没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凄美。

    也没有沧浪之水清兮的淡然。

    有的,却是在一句听似平淡,但却蕴含着无比激动内心的吟唱。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歌谣到此结束。

    但是,最后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却成为了不朽的传世之作。

    ……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嘴角中一直默念着这一首楚辞,第三场讲座却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此结束。

    事实上,楚隐玉在黄一凡作出这一首越人歌之后,后面讲的是什么,他早已不记得了。

    因为,在这一首诗出现之后,他的整个注意力,全都放在了这一首诗词之上。

    哪怕就是现在回到了家中,楚隐玉仍是有一些止不住的全身激动。

    没想到,有身之年竟然可以欣赏到一首如此经典的诗作。

    闭上了眼睛,楚隐玉沉静在这一首楚辞的意境当中。

    当天楚隐玉前去听黄一凡的讲座,虽然没有兴师问罪的想法,但也很想看看黄一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做为楚辞学协会的会长,虽然楚隐玉已经早已不问楚辞学协会的事情,但是,堂堂一个协会被一个名不经传的讲师拆得七零八散,说什么楚隐玉也想去探个究境。

    只是没想到,第三场的讲座却是连他这个文学泰斗也给震撼住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楚隐玉睁开了眼睛,他拿起了桌子上的笔,对着白纸写道:“楚辞是什么,什么是楚辞。在此之前,谁也不能给出一个解释。但是,今天之后,我想,失传千年的楚辞已经问世。”

    写到这里,楚隐玉停了停,过了一会又继续写道:“战国演义第8回有提到过楚辞,说是秦国的国王有幸看了屈子写的一首楚辞,发现这一首楚辞竟然如仙子舞蹈一样,美不胜收。看了这首楚辞之后,秦王大醉了三天三夜。一直以来,所有人都将这个故事当作是一个传说,哪怕楚辞写得再优美也只是歌谣而已,不可能有这样的神话。当然,在这当中也包括我。直到,当我看到了黄一凡先生的这一首越人歌之后,我相信了这一个传说。”

    ……

    “这世界竟然有如此美妙的诗歌,看了这一首诗,我想我死了也愿意了。”

    “以前很多楚辞学专家说,楚辞比之唐诗宋词更为经典,甚至,不在圣诗之下。在此之前,我一直是不相信的。但今天,我信了。”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我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一句诗。”

    “呵呵,经典的不只是最后一句,哪怕就是开头也无比的经典。”

    “我只想大声一吼,谁敢说黄一凡写的不是楚辞了,现在,谁敢说。”

    越人歌的出现,可以说真正的揭开了楚辞的浪潮。

    不管是之前对楚辞有了解的,还是对楚辞没了解的。

    但是,当他们看到了这一首越人歌之后,他们整个内心都已经被这一首歌谣所俘虏。

    无数人在喊:这是仙人写的歌,这是神人写的辞。

    但有人会说。

    不。

    这不是仙人写的歌,这也不是神人写的辞。

    这是黄一凡写的。

    当然,如果你要将黄一凡说是仙人,或者是神人,我想,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人反对。

    ===

    ps:山有木兮木有枝,我想月票君不知。兄弟们,月票呢。(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10171/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我为书狂最新章节! 作者:天下第一白所写的《重生之我为书狂》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我为书狂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我为书狂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我为书狂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我为书狂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我为书狂介绍:
重生回到与地球相似的平行世界。 他以小说“坏蛋是怎样练成的”,开创了小白文热潮。 他写的射雕三部曲,直接将旧新武侠推向了新派武侠高峰。 他写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孟姜女,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 至于他写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则开启了华国文学盛世。 偶尔,他也写一写这个世界没有的歌曲,童年,让我们荡起双浆……一不小心,这一些歌曲,却成为了华国人人会唱的校园民歌。 而他拍的每一部电影,鬼吹灯,夏洛特烦恼,泰囧系列,煎饼侠,阿凡达,变形金刚,泰坦尼克号,盗梦空间,漫威英雄……则成为了全球所有人的梦想。 他是文以致富第一人,他是全球娱乐圈教父。 他的艺术财富,足以让整个世界消化300余年。本书QQ群:312101252重生之我为书狂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我为书狂,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我为书狂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